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一、项目实施背景及特点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红色文化的鲜明标识,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非遗保护全面展开,陕北民歌传承逐步呈现复兴态势,职业歌手和非职业歌手大量涌现,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特色备受电视真人秀节目、各种比赛、艺术节、旅游点的青睐。陕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广阔的文化市场又给陕北民歌手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面对精彩纷呈的民歌舞台,如何遵循民歌演唱本质、把握“声”与“情”“自然美”与“艺术美”等关系、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推动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从而有效引领陕北好声音是陕北民歌演唱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项目将通过全国民歌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特色课程教学,高水平民歌传授,全方位论坛研讨,运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地缘优势,促进陕北民歌艺术人才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一批高素质陕北民歌艺术人才,为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项目简介
《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是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旨在培养陕北民歌演唱领域的高端人才。项目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教授、知名艺术家、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专家、陕北本土优秀文化学者及地道的民间歌手组成核心教学团队,通过集中授课、名家讲座、理论研讨、田野采风、实践演出等教学环节,培养既拥有原汁原味陕北民歌演唱方法又具有一定艺术素养、肩负陕北民歌传承、发展、创新使命的民歌艺术人才。
(一)项目主体介绍
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陕西省一本招生院校。延安大学鲁艺合唱团以演唱陕北民歌为特色,先后参加了第二届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式、第四届维也纳春季世界音乐节等演出。2018年参加央视合唱春晚并受到高度赞誉,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在延安大剧院公演歌剧《白毛女》;2019年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共同参与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录制,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在延安宝塔山成功举办“献礼建国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2021年参演了上海音乐学院新时代版《长征组歌》。2020年,“延安红色经典歌曲与陕北民歌”项目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二)国家艺术基金介绍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rts Fund,英文缩写为CNAF)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艺术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
三、培训安排
(一)培训时间
根据《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指南》和《项目资助协议书》的相关规定,培训时间定为2022年7月13日至2022年9月25日,培训总时长共75天,其中集中授课30天。具体培训安排如下:
2022年7月13日:开班仪式。
2022年7月13日—2022年8月11日:集中授课。
2022年8月12日—2022年8月17日:采风调研(期间根据疫情适时调整安排)。
2022年8月18日—2022年9月21日:学员根据需要自主选择采风。
2022年9月22日—2022年9月25日:成果展示和考核阶段。
(二)项目实施地点
集中授课地点:延安大学
项目采风地点拟定:安塞、清涧、绥德、榆林、府谷。
(三)课程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三千年传统 人世间绝唱——历代中国民歌的收集与整理》《论中国民歌的分类体系》《陕北民歌的现状与展望》《陕北民歌题材、体裁及音乐特色》《陕北革命民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民歌》《土地与歌》《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文化》《延安文艺座谈会语境下的陕北民歌发展》《音乐美学视角如何认识和走进陕北民歌的美感状态》《中国流行音乐中的陕北民歌元素》《陕北民歌的润腔技巧》《信天游演唱特色》《传统陕北民歌演唱》《影视作品中的陕北民歌演唱》《陕北民歌的形态特征与审美空间》《民歌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等。
(四)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主要针对学员课业完成的质量进行打分,具体标准(以百分计):出勤占20%;中期考核占30%;汇报演出占50%。经考核、评定合格后,可获得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
(五)师资力量
1.项目负责人:程琴
2.项目联络人:李辉
本次培训邀请国内著名学者、教授、知名艺术家、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专家、陕北本土文化学者及优秀陕北民歌演唱者组成核心教学团队(各专家团队按姓氏笔画排序)。
(1)理论基础课程专家团队
序号 | 教师姓名 | 所在单位及简介 |
1 | 王安潮 | 博士,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曾任教于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双十工程”引进专家,安徽省艺术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候选人;2009.9-2012.9: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2012.3: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曾担任教育部、文化部课题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
2 | 田青 | 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研究,力主“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其音乐批评在我国音乐界有重大影响。 |
3 | 乔建中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陕北名民歌博物馆”首席顾问,2014年获中国音乐学院建院50周年“院长特别奖”。 |
4 | 张君仁 | 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国务院音乐与舞蹈学本科、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主席、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2009年被评选为甘肃省艺术学科领军人才和“四个一批”人才。 |
5 | 李兴池 | 国家一级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陕北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改编创作及理论教学工作,先后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和省级重要奖项20余次,出版专著《陕北民间音乐选萃700曲》。 |
6 | 武文华 | 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副研究员,音乐美学与批评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分析学学会会员。 |
7 | 郭昕 | 博士,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流行器乐系主任、西南音乐研究中心流行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国内首位流行音乐研究专业方向博士,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IASPM)会员、亚洲流行音乐研究协会(IAPMS)会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艺术教师职业技能现代音乐培训专家。 |
8 | 黄虎 | 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教学中心主任,长城学者。教育部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批评学会会员。 |
9 | 薛晓旭 | 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荣获“德国欧米勒钢琴组委会优秀钢琴育人奖”“全国音乐考级优秀指导教师奖”“钢琴教学园丁奖”“陕西省音乐奖器乐比赛优秀钢琴指导教师奖”等。 |
(2)专业技能课程专家团队
序号 | 教师姓名 | 所在单位及简介 |
1 | 王宏伟 |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军旅歌唱家。天津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第九、十、十一届全国青联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联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2 | 王向荣 |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民歌代表性传人,先后获得府谷县文艺演出一等奖、榆林地区文艺汇演一等奖,陕西省文艺汇演一等奖。应邀赴世界多个国家演出,出版专辑《陕北歌王》,代表作品有《那是一个谁》《走西口》等。 |
3 | 王二妮 | 国家一级演员、青年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全国第十届文代会代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团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延安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专辑《爱陕北》、《我从西边来》、《丰收中国》等等。 |
4 | 王青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榆林小曲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音协会员,陕西省秦筝学会理事,榆林市文联委员,榆林小曲研究会会长。 |
5 | 白明理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道情代表性传承人,陕北十大民歌手之一,陕西省文联会员。2005榆林市第三届陕北民歌大赛获得第二名;2006年获榆林首届艺术节获得农民歌手擂台赛一等奖。 |
6 | 白根升 | 陕北道情市级传承人,“白根升道情传习所”负责人,1961年开始演唱、搜集整理陕北道情,出版《陕北清涧道情》。 |
7 | 冯健雪 | 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文化部专家,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曾任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现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
8 | 贠恩凤 |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2015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时代楷模”、“人民艺术家”。 |
9 | 闫志才 |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舞台艺术表演和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歌剧《兰花花》《王贵与李香香》等,歌曲《走三边》《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等,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
序号 | 教师姓名 | 所在单位及简介 |
10 | 刘美兰 | 国家二级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传承人。2004年CCTV“清逸佳雪杯”西部民歌大赛中荣获金奖,2011年西北五省民歌大赛获得金奖。2014年文化部举办“第七届原生民歌大赛”获个人优秀演唱奖。 |
11 | 邹文琴 | 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族声乐学会理事、文化部文艺团体应聘资格技术考评评委、教育部表演艺术专业教学指导文员会专家。 |
12 | 余惠承 |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声乐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音乐学院访问学者;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
13 | 李小锋 |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主席,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 |
14 | 郝亮亮 |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被授予陕西省“百青人才”称号,荣获第四、第五届国际华人艺术节声乐大赛民族唱法金奖、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铜奖,首届中国男高音声乐大赛民族唱法金奖、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 |
15 | 贺梅 | 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家评委、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家评委,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音乐家称号。 |
16 | 龚琳娜 | 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创立者,有强烈创新精神、前卫艺术思想的歌唱家。富有中国特色的歌曲作品层出不穷,活跃在世界舞台上,醉心于研究中国戏曲、民歌等各种不同发声秘诀,发起“声音行动”音乐教育项目,再次将丰富的中国特色发音唱法及音乐理念,进行全民普及,让中国声乐宝藏被在此发掘重视。 |
17 | 廖昌永 | 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上音歌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全国青联委员、上海青联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上海市委委员,教科文卫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分委员会委员,第三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
18 | 雒胜军 | 群文研究馆馆员,绥德县文化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遗产陕北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陕北民歌十大歌手,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副会长、榆林市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中国西部民歌大赛金奖、2012年获中国文联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 |
(3)陕北文化理论课程
序号 | 教师姓名 | 所在单位及简介 |
1 | 王克文 | 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歌谣学会理事,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延安市文联副主席,延安市民间文艺 家协会主席。出版论著《陕北民歌艺术初探》发表论文《陕北文化概说》《陕北采风报告》《信天游创作形态与特点探析》《陕北民歌之我见》大型舞台作品《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 |
2 | 张小兵 | 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陕西省重点研究基地“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陕北春秋》杂志总编,兼任陕西省历史学会理事、民盟延安市委副主委,延安市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先后出版专著《中国周边事态》《圣土沧桑》《陕北历史文化述略》和《陕北历史文献撷粹》等专著。 |
3 | 曹伯植 | 国家一级编剧,省级陕北练子嘴传承人,出版《陕北说书概论》《陕北说书音乐探究》《陕北道情概论》《陕北道情音乐探究》等多部专著,有60多部(件)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 |
4 | 康世进 | 国家一级编剧,榆林市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林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榆林大剧院艺术总监,创作了近百个大型舞台剧本、电视剧本和小戏小品。获得国家、省级奖项20多个。 |
(4)红色资源特色课程(按姓氏笔画排序)
序号 | 教师姓名 | 所在单位及简介 |
1 | 王东维 | 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主任,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办公室兼科研部主任,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2 | 梁向阳 | 延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
3 | 曾鹿平 | 延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延安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办主任、高教研究所所长,现任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席教授。 |
4 | 惠雁冰 | 三级教授,文学博士后,陕西省教学名师,宝钢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计划首批入选学者。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红色文艺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特聘教授。 |
5 | 程琴 | 文学硕士,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六)培训成果
1.培养一批陕北民歌艺术精英人才。
2.培训能真正掌握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高校声乐教师。
3.举办两场学员专场音乐会,制作《陕北经典民歌》专辑。
4.完成《陕北民歌现代传承研究报告》。
(七)学员管理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学员入选后,将针对每位学员实施跟踪管理、阶段检查与结业评价。在培训中学员发生下列任一情况,取消其培训资格,该学员不予结业,不发放结业证书:
1.培训期间发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损党和国家形象及其他有关意识形态方面显著问题言论者。
2.严重违反项目主体制定的管理制度,经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者。
3.在学习中给培训造成不良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者。
4.出勤率低于培训周期90%者。
5.中期或结业考核成绩不合格者。
四、培训对象
(一)培训对象遴选
1.本次培训计划面向全国招生,通过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经专家组考核择优录取30名学员。所录取学员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德才兼备,恪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学员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45周岁(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学员录取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且成果较为突出的。
(2)取得本专业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
(3)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连续从事本行业工作满10年以上,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
2.招生范围:全国陕北民歌艺术从业人员、各文艺院团青年演员、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机构等相关专业教师。
3.未参加过国家艺术基金同类项目,能保证集中培训期间脱产学习。
(二)录取方式
1.报名截止后,项目组将组织专家按国家艺术基金相关规定进行学员遴选,择优录取。
2.相关审核工作将在2022年6月30日—7月3日完成并公布录取结果,录取名单通过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官方网站(https://lyxy.yau.edu.cn/)和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公众号公示、发布,发放录取通知书。
五、报名事项
(一)报名时间
发布招生简章即日起至2022年6月28日。
(二)报名方式
1.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学员报名表》(见附件1)
2.相关证明电子版: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正反面)、获奖证书等。
3.提交陕北民歌演唱视频2首,拍摄格式为MP4,横屏录制。录制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伴奏、传声设备、视频不得剪辑、不进行艺术美化性质的编辑,且必须为同期录音,声音同步,视频录制不可暂停,每首曲目录制一个视频,对应上传。
以上所有电子版材料压缩包务必于2022年6月28日前发送至电子邮箱chengqinlove2022@163.com,压缩包名称格式:姓名+单位+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注:材料一经提交,概不退还,请自行做好材料备份)
(三)联系方式
电话:0911—2859310
13098096167(程老师)
13369261930(马老师)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新区公学北路1号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邮编:716000
六、其他有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培训费用
本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往返交通费、食宿费、学习费均由延安大学(项目主体)承担。关于交通费报销请参见附件2《学员往返交通费报销说明》。
(二)注意事项
1.报到时请携带身份证原件、近期一寸彩色照片4张(照片背面签名)、相关证明材料(获奖证书复印件)、有工作单位的需提供单位出具的脱产学习证明(须加盖单位公章)。
2.参加培训学员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和要求,主动配合做好疫情防控检查,如实报告个人健康状况。学员培训报到时应提供本人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示健康绿码及行程码。截至培训开始前来自疫情高、中风险等级地区或去过疫情高、中风险地区的人员不得参加培训,特殊情况请务必说明。
3.双方本着诚信的原则,凡参加培训学员,视为已确认并遵守招生简章的各项规定。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管理严格按照延安大学有关管理制度执行。报到时,学员将与培训责任单位签订培训期间管理协议。项目执行单位对培训成果有录像、出版及宣传权。本简章最终解释权归《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执行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