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稿:李延俊 核稿:刘常喜
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天地》第五期“艺术院校”栏目中介绍了鲁艺学院近年来的办学情况,并着重介绍了学院特色办学和开放办学的事例。由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艺术教育》第九期专栏中,发表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战火中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记者访谈中,较为详细地报道了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对档案馆馆长曾鹿平教授和鲁艺学院刘常喜教授的专访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鲁艺在艺术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方面,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突破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局限,投入到“为社会而艺术”“为抗战而教学而创作”的抗战的时代洪流中,而且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中,探索了一条独特的中国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延安大学马列学院教授曾鹿平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但培养什么样的人,却有着阶级、民族和时代的具大差异。鲁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文学艺术院校,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自然既有阶级特征,也有时代特征。鲁艺成立后经中共中央议定的教育方针,为‘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所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材’。”
鲁艺的培养目标显然是明确的,即艺术干部,也就是文艺工作者。这与当时国内外一些文学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本质区别。“其他的文学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文学艺术家。这其中的本质区别在那里呢?我认为,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所谓培养文学艺术家,其主体性是自我,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出发点;而所谓培养文艺工作者,其主体性是民众,是以阶级、社会、集团为核心、为出发点,也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言的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这部巨大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而是经历了一场艰难,甚至痛苦的灵魂革命。”曾鹿平说。
全国各地及海外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都是爱国的、抗日的、革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有些文化人,他们多数都是中共党员,有些党龄还很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己经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项文化工作,有的直接进入中国共产党开辟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在苏区从事根据地的文化工作。更多的是在国统区开展左翼文化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重要的一条战线。但他们同时又是知识分子,带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所以,他们既要抗日、革命,也要保持所谓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既要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也要成名成家。
鲁艺的师生绝大多数是左翼知识分子,具有左翼知识分子全部的特征,并且是延安时期左翼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单位之一。而且作为文学艺术家,其个性更加张杨。因而在鲁艺,左翼知识分子思想和情感氛围相对于其他学校就更加浓烈。所以,要将培养目标由一般艺术学院所追术的文学家、艺术家转换为培养文艺工作者,无论对教员还是对学员来说,都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从“小观园”到“大观园”,从“小鲁艺”到“大鲁艺”,都是这一艰难转变的形象表述。这一转变从鲁艺初期演出创作的“大、洋、古”,到中期的所谓“正规化”,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与斗争。直到经过整风运动后,这个问题才得以根本解决。鲁艺的师生已经明确地懂得一个道理,只有与工农兵生活在一起,和他们一起斗争、一起受难,成为他们的感官和嗅觉,才能传达他们的声音,维护他的利益。
在教学方法上,鲁艺实行的“教学、创作、生产劳动”“三位一体”的体制,特别强调教学实践。为此,鲁艺先后组织过“鲁艺文艺工作团”“鲁艺实验剧团前方工作团”“八路军第五纵队”“鲁艺实验剧团”“鲁艺文学研究室”“鲁艺平剧研究团”“鲁艺美术工场”等实际工作团体,或赴抗日前线做宣传工作,或就地研究、创作。还编印过《革命》《文艺战线》《草叶》等文艺刊物,在前方后方都有广泛影响。曾鹿平表示:“整个鲁艺既是教学单位,又是抗战的文艺工作部门,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服务抗战的音乐、戏剧和文学作品。广大师生在深入生活和创作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既是老师与学员,更是同志和战友,是不拿枪的战士,是抗战的先锋队,是人民的子弟兵。这种教学体制在中外艺术教育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因此,在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上,鲁艺不仅以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抗日文艺战士而彪炳史册,更以全民族抗战的文艺堡垒、文艺战斗队而光照千秋。”
作为当年鲁艺的传承者,延安大学鲁艺学院从恢复重建之时,就将继承和发扬老鲁艺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作为办学的基本方向,努力将“鲁艺精神”与时代主题和艺术发展趋势相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刘常喜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鲁艺人需要传承鲁艺精神,正确理解和把握艺术教育教学方向。“鲁艺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组成部分,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是延安大学的光荣传统。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艺术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传承鲁艺精神就是要以‘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为指导,继承和发扬老鲁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又有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意识的艺术工作者。”
在刘常喜看来,传承鲁艺精神,就是要坚持艺术教育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延安时期从‘小鲁艺’到‘大鲁艺’的艺术实践,就是文艺工作者走出‘山顶洞’,深入抗战前线,深入人民生活,创作和演绎了辉煌的鲁艺史。艺术市场化对艺术教育教学的影响是重大的,传承鲁艺精神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刘常喜说。
此外,传承鲁艺精神,还要坚持艺术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相结合。“艺术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是艺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传承鲁艺精神就是既要遵循艺术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与发展趋势,又必须将学术追求、价值认同、教学方法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刘常喜还强调,传承鲁艺精神,就是要处理好艺术教育教学的特色与开放。“传承与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加强与国内外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的提高,聘请国内外学者教授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接轨;同时立足‘黄河文化、黄土文化、民族圣地、革命圣地’(两黄两圣),并将其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新,以特色求发展,以开放求质量。”